
-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刘燕
(2018年)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张启翔
教育经历:
风景园林学(农)学术型硕士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论文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flor al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Flavonolsand Carotenoidsin Yellow Petals of Rose Cultivar(Rosa Sun City) A Possible Rich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EP-class genesin Prunusmume and their likely rolein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等;
成果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云南紫薇的组培快繁方法;
作为主创人员发明新品种“菊属伏看薄雾”,“菊属卧听漱玉”等。
-
李雄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副校长、兼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曾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和国家级设计竞赛奖项27项,包括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四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奖一项、IFLA亚太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奖、日本造园学会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金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北京市园林绿化优秀设计一等奖;制定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参与项目包括,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园林专业建设,“十二五”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二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作为北京通州新区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主持首都副中心绿地建设课题,作为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课题一项,主持中南海、国务院环境绿化国家重点工程、中华世纪坛环境设计、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申报方案(石家庄、郑州、长沙)、河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设计方案等160余项园林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ResearchPatternsoftheUseofUrbanGreenSpacesandExternalFactorsContributingtotheirUseinCentralBeijing”;《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市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硬件策略研究》;《多尺度绿道网络布局特征及选线量化体系构建》;《基于PLSR模型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等
-
刘燕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王向荣
教育经历:
1983年7月同济大学建筑本科毕业,教授;
职业经历:
现任yobo体育网页版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曾获大奖18次,其中包括,2次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次获得二等奖,2次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规划类荣誉奖,5次获得英国国家景观奖(BALI),6次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APR)规划设计优秀奖。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2018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重庆市云阳沙滩及水上公园;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规划与设计研究;2019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郑州园博会珠海园等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建筑与山水之间—2018南宁园博会采石场花园中的景观建筑》;《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城水互动: 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区域水系影响下的宁波州城空间特征研究》;《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都江堰城市景观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成因研究》;《西方传统军事防御环境的转型与启示》等。
-
刘志成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同月开始在yobo体育网页版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承担课程包括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园林设计STUDIO;现任园林学院园林设计教研室主任、园林学院工会主席、园林学院科研副院长;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参与组织与策划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外设计师展园设计师遴选、邀请与设计方案征集;出版教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结构功能性连接分析与建构策略研究》;《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城市雨水公园自然蓄集系统及其科普功能规划设计——以北京小月河雨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植草沟设施构建的水陆两栖型花境的研究》等。
-
-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
郑曦
(2021年)
个人简介:
2006年7月博士毕业并在yobo体育网页版任教至今,现任风景园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景观绩效、山水城市等;承担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设计(本科),风景园林设计studio(研究生)、风景园林的社会学原理(研究生);兼任《风景园林》期刊副主编;出版著作《山水都市化:区域景观系统上的城市》;出版教材《风景园林国际竞赛教程》,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规划设计项目30余项,获得IFLA亚太非洲区奖,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奖,CHSLA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多个奖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景观绩效评价关键因子计算平台(生态评价科研版)1.0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基于宁静评级预测模型的北京城区公园绿地边界区域植物组成对城市宁静感影响探讨》;《六朝于明代秦淮河水系的沿岸景观比较探究》;《基于:源汇“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建与优化研究》;《植物园科普教育系统规划设计探析》等
-
-
国家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
-
戴思兰
(2017年)
教育经历:
1984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4年7月开始在yobo体育网页版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花卉分子生物学研究;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遗传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责任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科学学报、生命世界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8月赴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第28届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受邀报告,2010年10月参加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受邀报告,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植物此生代谢物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参与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特邀报告,2013年7月参加国际栽培植物品种分类会议并特邀报告,2014年8月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分会场报告,2016年7月参加2016国际球宿根花卉学术交流会并特邀报告,2016年8月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国际园艺学会第二届种质资源学术会议并特邀报告,2012年12月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命科学与农业学院进行学术访问,2015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进行菊花育种优异种质资源引进项目学术访问任务,2016年10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NeilOvenAnderson教授,CooperativeBreedingEnhancesChrysanthemumImprovement,2016年1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进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出版专著教材《中国菊花全书》、《百菊图话》、《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一版)》、《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一版)》、《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二版)》。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中国传统大菊品种数量性状变异及其概率分级》;《基于花青素苷台合成和呈色机理的观赏植物花色改良分子育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菊花花色表型和色素成分分析》;《毛化菊形态性状变异的数学分析》;《基于AHP法的大菊杂种F1代新品种筛选》等;作为主持人员获得“东篱娇粉”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
董丽
(2019年)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92年7月开始在yobo体育网页版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景观与园林生态;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景观规划(本科生)、园林植物应用设计(本科生)、景观生态规划与修复技术(本科生)、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生),园林植物应用技术(研究生);现任园林学院植物景观规划教研室主任,园林学院副院长,分管国际交流、研究生级实验平台;担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等期刊编委,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3年曾赴美国佐治亚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作专场报告“植物设计在中国景观设计中的角色转换”;2014年赴澳大利亚参加第29届国际园艺大会并汇报“北京地区景天资源及其应用”,2016年参加国际园林和城市园艺大会并汇报“城市公园自发性草本植物分布的时空特征——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出版专著或教材有《中国常见花卉图鉴》(合编)、《城镇绿化规划设计》(主编)、《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副主编)、《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一版)》(主编)、《植物景观色彩设计》(主译)、《新优宿根花卉》、《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二版)》(主编)、《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副主编)、《园林花卉识别与实习教程(北方地区)》(主编)、《园林植物学》(主编)、《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三版)》(主编)、植-景(主编)、《社区绿化的生态效益及其评价》(主编)、《社区绿化的数量化管理》(主编)。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园林植物/风景园林
科研成果:
发表《景天属植物研究综述》、《北京植物物候的季节动态特征——以北京植物园为例》、《北京市近郊区郊野公园外来植物特征》、《天津滨海新区湿地耐盐植物分布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关系》、《山东滨海盐渍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北京城市生态廊道草本植物组成及分布格局》等核心文章。
-
-
宝钢教育基金特等教师
-
张启翔
教育经历:
风景园林学(农)学术型硕士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论文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flor al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Flavonolsand Carotenoidsin Yellow Petals of Rose Cultivar(Rosa Sun City) A Possible Rich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EP-class genesin Prunusmume and their likely rolein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等;
成果: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云南紫薇的组培快繁方法;
作为主创人员发明新品种“菊属伏看薄雾”,“菊属卧听漱玉”等。
-
刘燕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
-
张启翔
教育经历:
风景园林学(农)学术型硕士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论文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flor al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Flavonolsand Carotenoidsin Yellow Petals of Rose Cultivar(Rosa Sun City) A Possible Rich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EP-class genesin Prunusmume and their likely rolein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等;
成果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云南紫薇的组培快繁方法;
作为主创人员发明新品种“菊属伏看薄雾”,“菊属卧听漱玉”等。
-
李雄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副校长、兼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曾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和国家级设计竞赛奖项27项,包括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四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奖一项、IFLA亚太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奖、日本造园学会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金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北京市园林绿化优秀设计一等奖;制定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参与项目包括,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园林专业建设,“十二五”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二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作为北京通州新区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主持首都副中心绿地建设课题,作为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课题一项,主持中南海、国务院环境绿化国家重点工程、中华世纪坛环境设计、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申报方案(石家庄、郑州、长沙)、河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设计方案等160余项园林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ResearchPatternsoftheUseofUrbanGreenSpacesandExternalFactorsContributingtotheirUseinCentralBeijing”;《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市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硬件策略研究》;《多尺度绿道网络布局特征及选线量化体系构建》;《基于PLSR模型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等
-
王向荣
教育经历:
1983年7月同济大学建筑本科毕业,教授;
职业经历:
现任yobo体育网页版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曾获大奖18次,其中包括,2次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次获得二等奖,2次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规划类荣誉奖,5次获得英国国家景观奖(BALI),6次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APR)规划设计优秀奖。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2018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重庆市云阳沙滩及水上公园;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规划与设计研究;2019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郑州园博会珠海园等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建筑与山水之间—2018南宁园博会采石场花园中的景观建筑》;《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城水互动: 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区域水系影响下的宁波州城空间特征研究》;《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都江堰城市景观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成因研究》;《西方传统军事防御环境的转型与启示》等。
-
刘燕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戴思兰
教育经历:
1984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4年7月开始在yobo体育网页版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花卉分子生物学研究;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遗传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责任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科学学报、生命世界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8月赴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第28届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受邀报告,2010年10月参加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受邀报告,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植物此生代谢物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参与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特邀报告,2013年7月参加国际栽培植物品种分类会议并特邀报告,2014年8月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分会场报告,2016年7月参加2016国际球宿根花卉学术交流会并特邀报告,2016年8月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国际园艺学会第二届种质资源学术会议并特邀报告,2012年12月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命科学与农业学院进行学术访问,2015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进行菊花育种优异种质资源引进项目学术访问任务,2016年10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Neil Oven Anderson教授,Cooperative Breeding Enhances Chrysanthemum Improvement,2016年1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进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出版专著教材《中国菊花全书》、《百菊图话》、《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一版)》、《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一版)》、《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二版)》。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中国传统大菊品种数量性状变异及其概率分级》;《基于花青素苷台合成和呈色机理的观赏植物花色改良分子育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菊花花色表型和色素成分分析》;《毛化菊形态性状变异的数学分析》;《基于AHP法的大菊杂种F1代新品种筛选》等;作为主持人员获得“东篱娇粉”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
成仿云
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本科毕业,缺任职时间,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资源、育种与栽培;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苗圃学, 园林植物基础;现任国际园艺学会芍药属品种国际登录亚洲权威;2014年曾参加加拿大牡丹芍药协会年会( Winnipeg national park),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园艺学大会、赴韩国庆尚大学参加农业与动物科学国际会议,2015年4月在意大利参加第6届植物组培生产与微繁殖国际会议,2015年10月在北京参加生物环境工程国际会议亚太化学与生物环境工程学会,2015年11月在韩国庆尚大学参加首届农业与生命科学国际会议;曾出版专著教材有《园林苗木学》(主编)、《园林树木学》(主编)、《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合译)。
科研成果:发表《Modelling environmentally suitable areas forr the potential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emerging oil corp Paeonia ostii in China》、《Duplication and Whorl-Specific-Down Regulation of the Obligate AP3-PI Heterodimer Genes Explain the Origin of Paeonia lactiflora Plants with Spontaneous Corolla Mutation》、《Genetic analyses reveal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origins of the emerging oil crop Paeonia ostii,a tree peony with a long-term cultivation history》等核心文章,获得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与“牡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
刘志成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同月开始在yobo体育网页版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承担课程包括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园林设计STUDIO;现任园林学院园林设计教研室主任、园林学院工会主席、园林学院科研副院长;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参与组织与策划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外设计师展园设计师遴选、邀请与设计方案征集;出版教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结构功能性连接分析与建构策略研究》;《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城市雨水公园自然蓄集系统及其科普功能规划设计——以北京小月河雨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植草沟设施构建的水陆两栖型花境的研究》等。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潘会堂
教育经历:
1991年 毕业于河北林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获专科学历
2002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91-2002年 河北林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员
2002-2004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博士后
2004-2005年 yobo体育网页版,讲师
2005-2012年 yobo体育网页版,副教授
2013至今 yobo体育网页版,教授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温室操作与管理、切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鲜切花新技术
研究生课程:野生园林植物资源采集与调查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花卉资源与育种、栽培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成果:
(1)系统研发了月季切花无土高产栽培技术和重要盆花优质、高效、低能耗生产技术,并在我国花卉主产区广泛应用。
(2)引进帝王花、澳蜡花、班克木等一批南半球新型木本切花,研发出配套的繁殖和栽培技术体系,在云南等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3)评价了观赏植物对甲醛、甲苯、二甲苯等居室污染气体的吸收能力和抗性,研究了植物色彩、花香等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为科学利用园林植物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4)解析了紫薇株型和紫叶色、月季抗黑斑病、连翘黄叶色及报春花花柱二型和自交不亲和等性状的形成机制,为上述花卉定向育种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5)培育紫薇、月季、连翘、报春花等花卉新品种30余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
社会兼职:
(1)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2)紫薇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一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4)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观赏植物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文
(1)Ju YQ, Feng L, Wu JY,Ye YJ, Zheng TC, Cai M, Cheng TR, Wang J, Zhang QX, Pan HT*.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genes regulating phytohormone and cellular patterning in Lagerstroemia plant architecture.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 15162.
(2)Wanpei Lu, Xiaomeng Bian, Weiru Yang, Tangren Cheng, Jia Wang, Qixiang Zhang, Huitang Pan*. A transcriptomics investigation into different self-incompatibility between pin and thrum morphs of the distylous Primula maximowiczii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 19 (7):1840.
(3)Tingliang Xu, Yuying Wu, Xingwan Yi, Jiongrui Tan, Hongxia Zhao, Chao Yu, Le Luo, Tangren Cheng, Jia Wang, Huitang Pan*, Qixiang Zhang. Reinforcement of resistance of modern rose to black spot disease via hybridization with Rosa rugosa . Euphytica (2018) 214:175
(4)Yuanjun Ye, Lu Feng, Xiaohan Liang, Tingting Liu, Ming Cai, Tangren Cheng, Jia Wang,Qixiang Zhang, Huitang Pan*. Characterization, validation of newly developed EST-SSR mark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genetic evaluation in crape myrtle. Molecular Breeding, 2019, 39: 26
(5)Yi-Qian Ju, Xing Hu, Yao Jiao, Yuan-Jun Ye, Ming Cai, Tang-Ren Cheng, Jia Wang, Hui-Tang Pan*, Qi-Xiang Zhang. Fertility analyses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Lagerstroemia indica and L. speciosa . Czech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 2019,55 (1): 28–34
(6)Zhang, M., Yang, J., Pan, H.* & Pearson, B. J. Dwarfing effects of chlormequat chloride and uniconazole on potted baby primrose, HortTechnology, 2020, 30(5), 536-543.
(7)Shen J., Wu Y., Jiang Z., Xu Y, Zheng T, Wang J, Cheng T, Zhang Q, Pan H*. 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ppropriate reference genes for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in Forsythia .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 2020, 26(1): 173-188.
(8)Feng, L., Liang, X., Zhou, Y., Zhang Y, Liu J, Cai M, Wang J, Cheng T, Zhang Q, Pan H*..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ux/IAAs and SAURs on shoot growth of Lagerstroemia indica through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 Forests, 2020, 11, (12).
(9)Ye Y, Wu J, Feng L, Ju Y, Cai M, Cheng T, Pan H*, Zhang Q. Heritability and gene effects for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of crape myrtle using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inheritance analysi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7, 225:335-342.
(10)Tan J, Wang J, Luo L, Yu C, Xu T, Wu Y, Cheng T, Wang J, Pan H*, Zhang Q.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old Chinese garden roses based on ssrs and chromosome divers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1)Shen J S, Xu T L, Shi C, Cheng T R, Wang J, Pan H T*, Zhang Q X. Obtainment of an intergeneric hybrid between Forsythia and Abeliophyllum . Euphytica, 2017, 213(4): 95.
(12)Ye YJ, Cai M, Ju YQ, Jiao Y, Feng L, Pan HT*, Cheng TR, Zhang QX.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SNP markers linked to dwarf traits using SLAF-Seq technology in Lagerstroemia . PloS ONE, 2016, DOI:10.1371/journal.pone.0158970.
(13)Zhou Y, Ye Y, Feng L, Zhang Y, Lin Q, Liu J, Cai M, Wang J, Cheng T, Zhang Q, Pan T*.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BC2 population reveals QTL associated with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 Lagerstroemia . Forests, 2021, 12 (3): 322.
(14)Ying Liu, Sitong Fu, Yanmei Liu, Jia Wang, Tangren Cheng, Qixiang Zhang, Huitang Pan*, (2021) Obtain inter-section hybrids between Primula forbesii (Sect. Monocarpicae) and P. saxatilis (Sect. Cortusoide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21, 291: 110562
(15)Jianshuang Shen, Weijia Si, Yutong Wu, Yang Xu, Jia Wang, Tangren Cheng, Qixiang Zhang, and Huitang Pan*. Establish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an efficient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system in Forsythia .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2021. 7 (1):81-88
(16)Jiongrui Tan, Xingwan Yi, Le Luo, Chao Yu, Jia Wang, Tangren Cheng, Qixiang Zhang, Huitang Pan*. RNA-seq and sRNA-seq analysis in lateral buds and leaves of juvenile and adult rose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21, 290: 110513
(17)冯 露,吴际洋,鞠易倩,叶远俊,程堂仁,王 佳,潘会堂,张启翔. 紫叶紫薇呈色生理及光合特性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12):93-101
(18)司未佳,卢婉佩,刘 颖,王 佳,程堂仁,潘会堂*. 胭脂花及小报春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CML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19, 39 (4): 603-612
(19)吴钰滢,周璇,徐庭亮,常征,易星湾,高华北,赵红霞,王佳,程堂仁,张启翔,潘会堂*. 现代月季品种‘赞歌’和粉团蔷薇杂交后代鉴定与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41(3):124-133
(20)谭炯锐,王晶,高华北,易星湾,江珊,潘会堂*. 中国17种蔷薇属植物45S和5S的rDNA分布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 (8):1333-1343
(21)吴际洋,焦垚,叶远俊,鞠易倩,刘婷婷,梁晓涵,程堂仁,王佳,张启翔,潘会堂*. 大花紫薇与紫薇杂交F1群体表型评价及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园艺学报,2018, 45: 2153-2163.
(22)林启芳,刘婷婷,刘洁茹,蔡明,程堂仁,王佳,张启翔,潘会堂*. 紫薇属与黄薇属植物花瓣类黄酮组成及含量分析. 园艺学报, 2021, 48(10): 1956-1968.
(23)张烨,刘洁茹,冯露,周杨,蔡明,程堂仁,王佳,张启翔,潘会堂*. 基于转录组的紫薇TCP基因家族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29(3): 481-494
(24)姜珊,易星湾,徐庭亮,杨艺,于超,罗乐,程堂仁,王佳,张启翔,潘会堂*. 月季花瓣数量遗传分析.植物科学学报,2021,39( 2) : 142-151
著作:
潘会堂等著,《观赏植物改善人居环境综合效益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专利授权:
(1)潘会堂、叶远俊、张启翔、蔡明、程堂仁、王佳、鞠易倩、焦垚、冯露,紫薇矮化株型SNP分子标记及应用,ZL201610326992.6
(2)潘会堂、徐庭亮、张启翔、程堂仁、王佳,一种观察月季黑斑病侵染过程的石蜡切片染色方法,ZL201710756558.6
(3)潘会堂、司未佳、张启翔、申建双、刘颖、程堂仁、王佳,TRV-based病毒诱导的报春花属植物基因沉默的方法,ZL201910630368.9
(4)潘会堂、游晓会、张启翔、孙明、程堂仁、王佳,一种胭脂花组培繁殖的种质保存方法。ZL201110121244.1
(5)潘会堂、马琳、张启翔、王佳、程堂仁、孙明,班克木培养基及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
(6)潘会堂、杨冰洁、张启翔、程堂仁、王佳、孙明,一种紫薇属植物茎尖染色体制片方法,ZL201110164827.2
(7)潘会堂、唐星林、张启翔、刘艳梅、程堂仁、王佳、孙明,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小报春与岩生报春种间杂种的方法,ZL201310553128.6
(8)潘会堂、杨冰洁、张启翔、蔡明、程堂仁、王佳、孙明、陈晶鑫,一种紫薇属植物染色体的原位杂交方法,ZL201310223882.3
(9)潘会堂、申建双、张启翔、石超、程堂仁、王佳、孙明,一种获得连翘属与六道木叶属属间杂种的方法,ZL201410366170.1
植物新品种权: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玉堇’,品种权号:20210100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侏玉’,品种权号:20210101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紫盈’,品种权号:20210102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素衣’,品种权号:20210098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纷飞’,品种权号:20210099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日晕’,品种权号:20210097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马帅、程堂仁、王佳,连翘‘玉蝴蝶’,品种权号:20210096
潘会堂、叶远俊、张启翔、蔡明、鞠易倩、冯露、吴际洋、程堂仁、王佳,紫薇‘缤粉佳人’,品种权号:20200208
潘会堂、鞠易倩、冯露、张启翔、张烨、梁晓涵、蔡明、郑唐春、程堂仁、王佳,紫薇‘绿地毯’,品种权号:20200346
潘会堂、徐庭亮、张启翔、甄妮、罗乐、于超、赵红霞、程堂仁、王佳,月季‘漫天霓裳’,品种权号:20190239
潘会堂、徐庭亮、张启翔、于超、 罗乐、谭炯锐、甄妮、赵红霞、 程堂仁、王佳,月季 ‘百媚丛生’,品种权号:20200190
潘会堂、徐庭亮、张启翔、谭炯锐、甄妮、罗乐、于超、赵红霞、吴钰滢、程堂仁、王佳,月季‘微影凝斜’,品种权号:20200020
潘会堂、吴钰滢、徐庭亮、张启翔、 罗乐、于超、程堂仁、王佳、李生、 蔡勇、乔亚西、王李亮,月季‘粉面香妃’,品种权号:20200210
潘会堂、赵红霞、张启翔、罗乐、丁晓六、王晶、刘佳、于超、程堂仁、王佳,月季‘铺地红霞’,品种权号:20170002
潘会堂、张启翔、申建双、石超、叶远俊、胡杏、程堂仁、王佳、丁晓六,连翘 ‘春香’,品种权号:20170026
科研项目:
2006-201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人居环境植物评价及高功效绿化配置技术”(主持,完成)
2006-2010,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花卉新品种创制技术引进与创新”(第二参加人,完成)
2007-2011,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帝王花等新型木本切花及配套生产技术引进”(主持,完成)
2008-2012,北京市教委项目“新型环保型花卉栽培基质的研制与生产示范”(主持,完成)
2010-20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花卉育种团队项目“主要花灌木新品种选育”(主持,完成)
2011-20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胭脂花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完成)
2013-2017,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要花卉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主持,完成)
2013-2015,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耐寒庭院月季新品种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主持,完成)
2015-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调控紫薇株高性状的关键基因”(主持,完成)
2018-2020,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课题“基于组学的北方重要花灌木优质、抗寒、抗旱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第二参加人,完成)
2019-,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紫薇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主持,正在进行)
2019-,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紫薇多组学数据的测定和关联分析”(主持,正在进行)
2019-,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三种中国特色花卉新品种推广与示范”(主持,正在进行)
2019-,江西省林业局林业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项目“矮化彩叶紫薇优异资源挖掘与品种选育”(主持,正在进行)
教学获奖:
2010、2012、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
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
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成果一等奖(排名5)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第十届研究生学术之星优秀指导教师
科研获奖:
200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2)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
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
2020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3)
2021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3)
2019年,紫薇新品种‘粉精灵’、‘玲珑’分别获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省(区、市)室内展评竞赛特等奖和金奖
人才称号:
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7年,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
董丽
教育经历:
1987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2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8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98-2003年yobo体育网页版副教授;
2003年至今 yobo体育网页版教授;
2000年 以色列农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2年 美国乔治亚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1)本科主讲课程: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专业必修课程)
园林植物应用设计(专业必修课程)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导论MOOC(在线课程)
园林植物应用设计MOOC(在线课程)
城市森林营建(国际课程)
景观生态规划与修复技术(专业选修课程)
(2)研究生主讲课程: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硕/专硕 专业必修课程)
植物景观生态修复(专业选修课程)
Tradition Chinese Plant culture and its Landscape(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及其景观 留学生课程)
Ecological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植被生态营建 国际联合英文课程)
研究领域:
园林植物资源及其应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生态及生态修复
社会兼职:
任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园林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女风景师分会副会长,任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任《园艺学报》、《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编委。
学术成果:
累计发表SCI期刊论文3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8篇,学科认定高水平期刊论文2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 主持各类国家级地区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践及研究的横向课题多项,包括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生态规划、唐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北京世园会植物馆植物景观展陈方案、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乡土植物研究及植物规划、雄安新区起步区绿化树种选择导则等规划设计实践类项目。
代表论文:
[1] Xing X, Dong L*, Konijnendijk C, Hao P, Fan S, Niu W. The Impact of Microclimate on the Reproductive Phenology of Female Populus tomentosa in a Micro-Scale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J]. Sustainability, 2021, 13(6): 3518.
[2] Fan S, Zhang M, Li Y, Li K, Dong L*. Impacts of Composition and Canopy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icroclimate and Airborne Particles in Beijing,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1, 13.
[3] Wang M, Zhang H, Fan S, Hao P, Dong L*. A zoning-based solution for hierarchical forest patch mosaic in urban park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21, 65: 127352.
[4] Li Y, Fan S, Li K,Zhang Y, Kong L,Xie Y, Dong L*. Large urban parks summertime cool and wet island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Beijing, China[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21, 65: 127375.
[5] Li Y, Fan S, Li K , Zhang Y, Dong L*. Microclimate in an urban park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Tiantan Park in Beijing, China[J]. Urban Ecosystems:1-12.
[6] Fu Y, Liu F, Li S,Tian D, Dong L*, Chen Y*, Su Y*.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Asian Lotus (Nelumbo nucifera) from Northern China[J].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2021.
[7] 范舒欣,李坤,张梦园,谢雅芬,董丽*.城市居住区绿地小微尺度下垫面构成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以北京地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1,43(10):100-109.
[8] 范舒欣,李逸伦,李坤,张梦园,郝培尧,董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对亚微米颗粒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41(01):213-223.
[9] 肖湘东,丁敏,董丽*,王怡倩,王利芬.公园特征及与水域距离对其夏季温湿效应影响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09):48-53.
[10] 亓玉婷,崔婧沄,张丹丹,郝培尧*,董丽*.北京市花岗岩与白云岩山体植物群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1,43(03):117-130.
[11] 董丽*,邢小艺.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1,28(11):61-67.
[12] Li K, Zhang M, Li Y, Xing X, Fan S, Cao Y, Dong L*, Chen D. Karren Habitat as the Key in Influencing Plant Distribu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Shilin Geopark, Southwest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0, 12.
[13] Li X, Fan S, Hao P, Dong L*.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pontaneous plants colonizing in different type of planted vegetation-a case of Beijing Olympic Forest Park[J]. Urban Forestry
[14] 张嘉琦,龚梦柯,吴建平,南海龙,董丽*.不同森林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02):118-123. & Urban Greening, 46.
[15] 李晓鹏,董丽*.北京不同公园自生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及群落类型[J].风景园林,2020,27(04):42-49.
[16] 李坤,邢小艺,李逸伦,李晓鹏,李如辰,范舒欣,董丽*.石林风景区不同石漠化人工修复方式对木本植物群落组成及种群生态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0,40(13):4641-4650.
[17] Zhang C , Zhang L , Fu J , Dong 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xokinase genes PsHXK1 and PsHXK2 from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J].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9, 47(6).
[18] Li X, Fan S, Guan J, Zhao F, Dong L*. Divers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pontaneous plant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Olympic Forest Park[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9, 181:157-168.
[19] 郑冰晶,董丽*.基于提高鸟类多样性的北京城市线性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01):53-57.
[20] 冯沁薇,郝培尧*,董丽,李雄.基于栖息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征与指标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01):37-41.
[21] 肖湘东,陈国凤,董丽*,燕海南.华东热湿地区四种植物群落类型对降温效应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02):94-99.
[22] 吕硕,王美仙*,李擘,董丽.山西太原市综合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08):106-110.
[23] 吴思佳,董丽*,贾培义,易慧琳.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城市绿地温湿效应及室外热舒适评价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9,26(12):79-84.
[24] Shao F, Wang L, Sun F, Li G,Yu L, Wang Y, Zeng X, Yan H, Dong L*, Bao Z*. Study on different particulate matter retention capacities of the leaf surfaces of eight common garden plants in Hangzhou, Chin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25] Fan S , Li X , Dong L* . Field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land-cover type and pattern on PM 10 and PM 2.5 concentrations in a microscale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6] Xiao, XD, Dong L*, Yan H, Yang N, Xiong Y. The influence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green space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J]. SUSTAIN CITIES SOC, 2018.
[27] Yan H , Wu F , Dong L* . Influence of a large urban park on the local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s 622–623(may1):882-891.
[28] 李晓鹏,董丽*,关军洪,赵凡,吴思佳.北京城市公园环境下自生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8,38(02):581-594.
[29] 张楠,董丽*,王靛,王阔.北京城市生态廊道草本植物组成及分布格局[J].中国园林,2018,34(06):94-99.
[30] 尹德洁,荆瑞,关海燕,屈琦琦,张丽丽,王若鹏,董丽*.天津滨海新区湿地耐盐植物分布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40(08):103-115.
[31] Fan S, Li X, Han J, Cao Y,Dong L*. Field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on different-sized airborne particles in residential areas of Beijing,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7.
[32] Wu F , Zhang C , Wang X , Guo J, Dong L*. Ethylene-influenced development of tree peony cut flower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ethylene biosynthesis and perception[J]. Postharvest Biology & Technology, 2017, 125:150-160.
[33] 晏海,曾凤,董丽*.北京城市局地空气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05):816-823.
[34] 邵锋,钱思思,孙丰宾,董丽*,包志毅.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_(2.5)消减作用的研究[J].风景园林,2017(05):79-86.
[35] 孙芳旭,郝培尧,董丽*,李雄.北京市门头沟区煤矸石堆积地不同恢复方式植被特征及植被恢复方法[J].风景园林,2017(08):50-56.
[36] 李坤,董丽*,陈强,陈德生.云南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修复群落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11):41-46.
[37] 关军洪,曹钰,吴天煜,董丽*.北京首云铁矿山废弃地植被修复调查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11):13-18.
[38] 李冠衡,熊健,徐梦林,董丽*.北京公园绿地边缘植物景观降噪能力与视觉效果的综合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03):93-104.
[39] 关军洪,郝培尧,董丽*,李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7,36(02):193-200.
[40] 王超琼,董丽*.明代宁夏镇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3):90-93.
[41] 李晓鹏,曹钰,董丽*.北京市苗圃生产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1):87-91.
[42] 吴凡,张超,郭加,刘爱青,董丽*.牡丹切花ERF转录因子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6,43(01):109-120.
[43] 张皖清,董丽*.北京城市公园中鸟类对植物生境及种类的偏好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08):15-19.
[44] 高树林,张超,杜丹妮,刘爱青,董丽*.乙烯和葡萄糖处理对‘洛阳红’牡丹切花花色和花青素苷合成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5,42(07):1356-1366.
[45] Zhang C , Wang W , Wang Y , Gao S, Du D, Fu J, Dong L*.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in developing flowers of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Luoyang Hong'[J]. Postharvest Biology & Technology, 2014, 97:11-22.
[46] Yan H, Fan S, Guo C, Hu J, Dong L*.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Land Cover Composition on Intra-Urban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t a Mid-Latitude City[J]. Plos One, 2014, 9(7):e102124.
[47] Yan H , Fan S , Guo C , Wu F, Zhang N, Dong 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design parameters on intra-urban air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The case of Beijing, China[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4, 76(jun.):44-53.
[48] 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4,30(01):93-99.
[49] Wang Y , Zhang C , Jia P , Wang X, Wang W, Dong L*. Isol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ree EIN3-like genes in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J]. 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2013, 112(2):181-190.
[50] 宋爱春,董丽*,晏海.基于AHP的北京地区观赏海棠景观价值评价[J].中国园林,2013,29(06):65-70.
[51] 王晓庆,张超,王彦杰,董丽*.牡丹NCED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10):2033-2044.
[52] 晏海,王雪,董丽*.华北树木群落夏季微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05):57-63.
[53] Zhou L , Dong L* , Jia P Y , et al. Expression of ethylene receptor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s, and ethylene response during flower opening in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0, 62(2):171-179.
[54] 潘剑彬,董丽*,廖圣晓,晏海,乔磊,李冲.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CO_2浓度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01):30-35.
[55] 张超,郝培尧,董丽*.北京市朝阳区4个区域性公园植物应用调查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S1):105-109.
所获荣誉:
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第二批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北京林业大学第六届教学名师。
-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何昉
教育经历:
1984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年08月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3年01月至2001年09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 院长
2001年09月至2016年05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首席设计师
2005年06月至2019年6月,《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
2006年10月写到2019年5月,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1年3月至今,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2014年10月至今,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
2016年12月至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7年01月至今,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主持规划设计师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
规划设计:
主持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规划、绿道、绿色基础设施、城乡风貌规划、旧城和历史文化遗迹规划、城市水土保持等多方位的规划设计研究项目约两千项。
科研成果:
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动物园设计规范》等数十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持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风景园林史》的编写,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数项专利发明创新,研究成果近30项,在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和主编/参编多本专业书籍,近年来还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讲演交流40余次。
-
-
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
-
李方正
教育经历:
201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职业经历:
2020-至今,yobo体育网页版,副教授
2018年-2019年,yobo体育网页版,讲师
主讲课程:
本科: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综合workshop/研究与论文写作(梁希班)
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I/MLA STUDIO Ⅳ(Natural system design)/风景园林科技论文写作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规划、生态修复、城市公园设计、城市更新相关实践/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风景园林与生态系统服务、公共健康、大数据相关研究
社会兼职:
国家林草局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
《热带地理》青年编委,《风景园林》编辑/特约编辑,《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杰出审稿人、《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Land use policy》、《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中国园林》、《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景观设计学》、《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等20多个SCI和核心期刊审稿人
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文:
发表论文50余篇,SCI13篇
部分论文(selected):
1、Fangzheng Li 1, *,#, Wenyue Li1, Fengyi Li, Ying Long* , Shiyi Guo, Xiong Li,Chensong Lin, Jing Li.Global projections of future wilderness decline under multipl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Volume 177, February 2022, 105983 (IF="10.204)
2、Fangzheng Li *,1, Na Yao 1, Dining Liu, Wenping Liu, Yihao Sun, Wenwen Cheng, Xiong Li, Xiaoli Wang, Yannan Zhao. Explore the recreational service of large urban parks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ity clusters – Experiments from 11 citi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14 (2021) 128261(IF="9.297)
3、Jingru Yang, Ran Guo, Di Li, Xiaoli Wang , Fangzheng Li*. Interval-thresholding effect of cooling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of urban parks in metropolises.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79 (2022) 103684(IF="7.587)
4、Fangzheng Li*, Fengyi Li, Shuangjin Li, Ying Long*.Deciphering the recreational use of urban parks: Experiments using multi-source big data for all Chinese citi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1 (2020) 134896(IF="7.963)
5、Fangzheng Li1 , Shiyi Guo1 , Di Li , Xiong Li* , Jing Li , Shuang Xie. A multi-criteria spatial approach for mapping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demand.Ecological Indicators 112 (2020) 106119(IF="4.958)
6、XiaoyangOu,YingshuoLyu,YangLiu,XiZheng*,FangzhengLi*. Integrated multi-hazard risk to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with green infrastructure priorit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Volume 136, March 2022, 108639(IF="4.958)
6、李方正, 董莎莎, 李雄*,雷芸. 北京市中心城绿地使用空间分布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园林, 2016, 32(9):122-128.
7、李方正、李婉仪、李雄*. 基于公交刷卡大数据分析的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8):27-32.
8、李方正, 刘阳, 施瑶, 胡凯富, 郑曦*.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拟演算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9、李方正,彭丹麓,王博娅*.生态系统服务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景观设计学,2019,7(4):56-69.
10、黄槟铭,李方正*,李雄,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思路,规划师,2020(2):5-11.
11、李方正,韩依纹,李凤仪,李雄⁎.北京市中心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的影响(1992—2016)[J].中国园林,2020,36(3):76-81.
12、葛韵宇,李方正*.基于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识别的北京市乡村景观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1):25-30.
13、李方正,宗鹏歌.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36(1):76-81.
14、李方正,李科慧,李雄*.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环情景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21,36(4):58-64.
15、邵明,李方正*.城市生态功能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及管控研究-以成都东部新城为例,风景园林.2021,36(7): 114-120.
著作:
郊野公园发展与营造策略研究,李雄、李方正、王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软件著作权:
1、《森林生态价值评估平台》(登记号2021SR1479721):李雄,李方正,邵明,马嘉,胡楠,刘煜彤,刘恋,顾越天,肖睿珂;
2、《公园体检管理平台》(登记号2021SR1479709):李雄、李方正、邵明、刘煜彤、顾越天、冯子桐、杨景茹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资助课题等课题
所获荣誉:
人才项目:
入选省部级人才一项、入选“北林学者”青年拔尖人才
科研获奖:
获得2020年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3)、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分别排名第2、第3)、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两项排名第2、一项排名第6)、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2)
实践项目获奖:
获得IFLA亚太、BALI奖、罗莎·芭芭拉国际景观奖、中国风景园林学规划设计奖、中国勘察协会优秀勘察设计奖等规划设计奖项20余项
部分获奖项目(selected):
回归蓝色健康——成都沱江蓝绿网络及蓝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导,2021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公园和环境类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排名第二
以文化线路为引擎的陵川老城更新,2021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运动与休闲网络类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排名第二
基于风景道的区域景观规划,201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IFLA AAPME)荣誉奖,排名第四
晋中百草坡植物园, 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奖( IFLA- APR )卓越奖,教育部2019年优秀勘察设计奖三等奖,排名第五
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 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奖(IFLA -APR)荣誉奖,排名第四
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工程景观设计, 2019年中国勘察协会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教育部2019年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应对城市雨洪危机的夹河郊野公园, 2018年罗莎·芭芭拉国际景观奖,排名第九
-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林箐
教育经历:
1993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7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5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93-1994年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院, 助理工程师
1997-2005年 yobo体育网页版,讲师
2003-2004年 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景观学院,访问学者
2005-2011年 yobo体育网页版,副教授
2012至今,yobo体育网页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风景园林设计/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园林综合studio/
研究生课程:风景园林设计studio2/MLA studio III/
线上课程:风景园林艺术原理
研究领域:
中国国土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历史/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论
社会兼职:
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景观园林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城市经济咨询委员会成员
《风景园林》编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林业局评审专家/《中国园林》审稿专家/《城市规划》审稿专家
学术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16篇,专著、编著以及译著12本,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要项目、自然资源部研究课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项目等研究课题10余项,完成杭州西湖环境综合整治等100余项有影响力的国土景观保护、生态修复及园林景观设计实践。
代表性论文包括:
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25(09):10-20.
林箐.缝合城市——促进城市空间重塑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新[J].风景园林,2017(10):14-26.
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08):27-37.
林箐.当代国际风景园林印象[J].风景园林,2015(04):92-101.
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25(09):19-23.
林箐,吴菲.风景园林实践的社会原理[J].中国园林,2014,30(01):34-41.
段诗乐 ,林箐*.城景互融——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J].中国园林,2022,38(01):38-43.DOI:10.19775/j.cla.2022.01.0038.
段诗乐,林箐*.区域水系影响下的明代宁夏镇城园林特征与风格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03):130-135.DOI:10.19775/j.cla.2021.03.0130.
王越,林箐*.传统城市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济南为例[J].风景园林,2018(09):40-44.
袁敬,林箐*.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J].风景园林,2018,25(05):12-20.
著作及译作:
《文化的自然》、《多义景观》、《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欧洲新景观》、《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世界园林史》(译)、《诺曼·福斯特》(译)、《风景园林学原理》(教材)、《北京五里坨浅山区绿色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北京北中轴区域绿色网络规划与设计研究》、《北京海淀十字绿廊构建规划与设计研究》、《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规划与设计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城市绿地空间优化的园林博览会影响机制和指标评价体系研究”、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新发展阶段的国土空间格局研究-建设更具自然价值与文化特色的国土空间实施策略”、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北京市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园林景观设计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城乡绿色生态网络理论研究团队”2015-(参加)、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基于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的风景园林学一流学科建设”等。
主要规划设计实践:
杭州西湖西进规划、重庆云阳环环三峡库区绿廊规划设计、南宁园博会采石场花园规划设计、重庆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城市设计、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央绿谷及东部溪谷景观概念性设计、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启动区及概念性规划、山东潍坊水网生态绿化规划、兰州市山水景观城市规划、榆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凌霄塔片区设计、新疆博尔塔拉河生态文化长廊规划研究、厦门环杏林湾水岸规划、宁波塘河网络的弹性复兴、诸暨市高蓄滞洪区生态修复规划、厦门市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规划、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策划及园区规划设计、重庆永川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宿迁为民河城市森林公园规划、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招远金泉河滨水公园规划设计、无锡太湖生态博览园规划、重庆市南川区凤嘴江综合整治规划、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设计、无锡尚贤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洛阳新区拓展区中央轴带水系景观绿地规划设计、“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景观规划及街景设计、杭州植物园槭树杜鹃园、山水园和玉泉更新改造、雄安悦容公园桃花园设计、厦门中山公园景观更新设计、厦门海湾公园设计、山东龙口林苑公园设计、烟台市青龙山文化广场设计、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景观设计、法国肖蒙花园节“天地之间”设计、新加坡花园节“心灵的花园”设计、西安世园会“四盒园”设计、郑州园博会“珠海园”设计、江苏园博园“未来花园”设计、厦门园博会“竹园”设计等。
所获荣誉:
科技奖: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
教学奖: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规划设计奖: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规划类和设计类荣誉奖3项,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LI)大奖1项、提名奖3项,英国景观协会(BALI)国家景观奖10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 APR) 、亚非中东地区(IFLA AAPME)规划设计奖22项,其他奖项10余项。
其它:
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
-
-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孙丽丹
教育经历:
2006年 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9年 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3年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5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职业经历:
2013.07-2016.12 北京林业大学,讲师
2017.01-2018.09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2018.10至今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园艺综合实习
研究生课程:观赏植物组学
研究领域: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梅花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社会兼职:
任《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和《Ornamental Plant Research》杂志副主编,《Frontiers in Genetics》杂志客座主编
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文、著作、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等
1. 代表性论文
1)Zhang QX*#, Chen WB#, Sun LD#, Zhao FY#, Huang BQ#, Yang WR, Tao Y, Wang J, Yuan ZQ, Fan GY, Xing Z, Han CL, Pan HT, Zhong X, Shi WF, Liang XM, Du DL, Sun FM, Xu ZD, Hao RJ, Lv T, Lv YM, Zheng ZQ, Sun M, Luo L, Cai M, Gao YK, Wang JY, Yin Y, Xu X, Cheng TR*, Wang J*. The genome of Prunus mum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3:1318. (一区;TOP期刊;IF: 12.35)(共同第一作者)
2)Sun LD, Ye MX, Hao H, Wang NT, Wang YQ, Cheng TR, Zhang QX, Wu RL*. A mode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genes that guide the evolution of heterochrony. Molecular Biology Evolution, 2014, 31: 2238-2247. (一区;TOP期刊;IF: 11.67)
3)Sun LD, Zhu XL, Zhang QX, Wu RL*. A unifying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dissecting tree genome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15, 20: 473-476. (一区;TOP期刊;IF:12.93)
4)Sun LD, Wu RL*. Mapping complex traits as a dynamic system.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2015, 13: 155-185. (一区;TOP期刊;IF: 11.03)
5)Sun LD(孙丽丹), Zhu XL, Bo WH, Xu F, Cheng TR, Zhang QX, Wu RL*. An open- pollinated design for mapping imprinting genes in natural populations[J].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5, 16: 449-460. (一区;TOP期刊;IF: 6.30)
6)Sun LD, Wang J, Sang MM, Jiang LB, Zhao BY, Cheng TR, Zhang QX, Wu RL*. Landscaping crossover interference across a genome.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17, 22(10): 894-907. (一区;TOP期刊;IF: 12.15)
7)Zhang QX#*, Zhang H#, Sun LD#, Fan G#, Ye MX, Jiang LB, Liu X, Ma KF, Shi CC, Bao F, Guan R, Han Y, Fu YY, Pan HT, Chen ZZ, Li LW, Wang J, Lv MQ, Zheng TC, Yuan CQ, Zhou YZ, Lee SMY, Yan XL, Xu X, Wu RL*, Chen WB*, Cheng TR*.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floral 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1702. (一区;TOP期刊;IF: 12.35)(共同第一作者).
8)Sun LD, Sang MM, Zheng CF, Wang DY, Cheng TR, Zhang QX, Wu RL*.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heterochrony as a quantitative trait: lessons from a computational model.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8, 18(6): 1095. (一区;TOP期刊;IF: 9.10)
9)Sun LD(孙丽丹), Wang J, Zhu XL, Sang MM, Jiang LB, Cheng TR, Zhang QX, Wu RL*. HpQTL: A geometric morphometric platform to compute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heterophylly [J].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8, 19: 603-612. (一区;TOP期刊;IF: 9.10)
10)Jiang LB, Shi HX, Sang MM, Sun LD*(孙丽丹) et al. 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inferring QTL control networks underlying developmental covariation[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0, 10(1557):6. (二区;IF: 5.75)
11)Sun LD, Gan JW, Jiang LB, Wu RL*. Recursive test of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in tetraploids. Trends in Genetics, 2021, 37(6):504-513. (一区;TOP期刊;IF: 11.64)
12)Sun LD, Dong A, Griffin C, Wu RL*.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lock gene networks underlying circadian rhythms. Applied Physics Reviews, 2021, 8: 021313. (一区;TOP期刊;IF:19.16)
13)Li MY#, Sang MM#, Wen ZY, Meng J, Cheng TR, Zhang QX, Sun LD*. Mapping floral genetic architecture in Prunus mume , an ornamental woody plant.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2, 13:828579. (二区;IF: 5.75)
2.著作
1)张启翔、马开峰、王佳、王俊、王涛、包菲、邬荣领、孙丽丹、杜栋良、李玉舒、张芹、张曼等(2018). 梅花基因组学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2)Zhang QX*, Sun LD(孙丽丹) (2019). The genome of Prunus mume . In: The Prunus mume genome, edited by Gao ZH. Springer, pp. 31-52.
3)Sun LD(孙丽丹), Jiang LB, Ye MX, Zhu XL, Wang J, Gosik K, Wu RL* (2015). Functional mapping: How to map genes for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development.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biodiversification from genotype to phenotype, edited by P. Pierre. Springer, pp. 3-17.
4)Cao YG, Zhu XL, Wu RL, Sun LD*(孙丽丹) (2019). A geometric morphometrics-based mapping model of leaf shape evolution. In: Evolution, origin of life, concepts and methods, edited by P. Pierre. Springer, pp. 161-178.
3.科研项目
1)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22.01-2024.12,主持。
2)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杏梅类梅花抗寒关键基因挖掘,2020.08-2024.08,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梅花垂枝性状的关联分析及遗传机理解析,2019.01-2022.12,主持。
4)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四种重要花卉观赏性状遗传解析与高效育种,2016.01-2020.12,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梅花绿萼性状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2015.01-2017.12。
6)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花卉野生资源精准鉴定及特异性状基因挖掘—子课题,2018.07-2022.12,参与。
7)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先导技术研究与培育,基于组学的北京特色花灌木优良新品种培育及应用,2018.06-2021.05,参与。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梅花花香相关BAHD家族基因挖掘及功能分析,2015.01-2018.12,参与。
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花卉、牧草、竹藤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梅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2013.01-2017.12,参与。
所获荣誉:
教学、科研等各类奖项
1. 孙丽丹(1/1),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央组织部, 2021
2. 孙丽丹(1/1),北京林业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北京林业大学, 2022
3. 孙丽丹(7/10),三种特色木本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6
4. 孙丽丹(4/5),复杂性状功能作图理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
5. 孙丽丹(4/17),梅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教育部,2015
6. 孙丽丹(4/7),林木数量性状基因解析理论与方法,北京市,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7
7. 孙丽丹,Mapping complex traits as a dynamic system,中国林学会,第七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一等奖,2018
8. 孙丽丹,A unifying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dissecting tree genomes,梁希青年论文奖二等奖,中国林学会,2016
9. 孙丽丹,A mode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genes that guide the evolution of heterochrony,中国林学会,梁希青年论文奖二等奖, 2014
10. 孙丽丹,Landscaping crossover interference across a genome,中国林学会,第八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三等奖, 2020
11. 孙丽丹,北京林业大学科技之星,北京林业大学,2017
12. 孙丽丹,A mode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genes that guide the evolution of heterochrony,北京林业大学第五届优秀青年学术论文奖一等奖,北京林业大学,2016
13. 孙丽丹,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奖,北京林业大学,2013
-